面对大脑的不完美,如何实现脑力突围

情感导师 8660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今天要为你解读一本非常有趣的科普书,叫《怪诞脑科学》。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本书的主题,那就是“人类的大脑为什么那么不靠谱”。

你可能会说,不对啊,我们都说人类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人类拥有自然界最聪明的头脑,正是凭借大脑的绝对优势,人类才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创造了璀璨的文明,怎么能说人的大脑“不靠谱”呢?

面对大脑的不完美,如何实现脑力突围 怪诞脑科学 战胜焦虑、混乱、拖延的自控术 京东 ¥33.8 购买

别急,这本书不是要否认大脑所创造出来的成就,而是想说,虽然我们的大脑很了不起,但它并不是一件设计完美的作品,而是有许许多多天然的不足,这些不足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和痛苦。

比如说,我们大脑的记忆力就很有限,会经常忘事儿,有时候还是一些重要的大事。就算是世界记忆大师,也不能做到像电脑一样,把所有信息都记得绝对牢靠,可以随时调取。又比如,我们头脑里的观念,很容易被各种无关紧要的信息所吸引和左右,我们并不像自己所希望的那样,总是能保持理性和良好的判断力。再比如,我们很容易走神,很容易情绪失控,还总喜欢拖延,缺乏自制力,缺乏远见。

这些情况都很常见,但一直以来,我们会把这些现象归结为性格、习惯或者智力方面的原因,从来没有去想过,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本身存在缺陷,是大脑这个“硬件”在“出厂”的时候就不够完美。

确实,要承认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评价,就是“你脑子有问题”。但是,进化论告诉我们,我们的身体是一点点进化而来的,而不是由某个全知全能的神设计出来的。大自然的进化是没有方向的,它并不保证一定产生最优的结果,而且,生物进化的速度,可能赶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因此,在我们的身体里,可能会残留一些不符合当下环境需要的东西,它只是一个次优的选择,而不是一个完美的方案。

这样说可能有点抽象,举几个例子:比如,为了直立行走,我们的脊柱要承担起上半身的全部重量,所以我们很容易腰酸背痛,显然,脊柱就是一个不完美的器官。又比如,智齿本来是在人的牙齿过度磨损之后,长出来填补空缺用的,但是,随着食物加工的精细化,人的牙齿磨损越来越少,智齿不仅成为多余,还可能让人疼痛难忍,这也是一个明显的“硬伤”。再比如,人的体毛和尾椎骨,这两样东西,在进化论的鼻祖达尔文看来,也都是“毫无用处或基本无用”的部件。

既然人的其他器官都可能存在缺陷,那么,人的大脑存在缺陷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本书的作者盖瑞·马库斯是美国心理学和脑科学方面的专家,现任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曾师从著名的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在这本《怪诞脑科学》里,他从记忆、信念、选择、语言、快乐和精神崩溃六个维度,论证了人的大脑的各种不靠谱。

他把人的大脑比作一台克鲁机,英文kluge的音译,啥叫克鲁机呢?它原指由一些不配套的元件拼凑而成的计算机,它虽然也能凑合着用,但并不完美。作者认为,人的大脑就是这样一台克鲁机,它是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用各种材料笨拙地组装起来的。它虽然很聪明,但并不完美,也不完全可靠。

认识到大脑的不完美,对我们有什么用呢?它会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并且更注重思维方法的训练,这也正是我们读这本书的意义。

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启一段奇妙的脑科学之旅,重新认识一下自己的大脑。今天的音频,我会为你挑选四个最重要的维度,来解读这本书,分别是记忆、信念、选择和快乐。

第一部分

第一个维度是记忆。

相信你肯定深有体会,觉得自己的记忆力很有限,尤其当年纪越大,记忆力就越退化。比如,随便问你几个问题:你前天早餐吃的是什么,你能马上想起来吗?你家里每个家庭成员的手机号码,你都能记住吗?你在中学时反复背诵过的那些课文、历史年份,还有数理化公式,你都还记得吗?你会不会在跟人聊天的时候,突然想不起一个本来很熟悉的人名或者地名?你会不会经常丢三落四,比如出门忘记带钥匙、钱包,或者经常找不见某样东西?

怎么样?有没有被这些问题戳中?不过,不要急着说自己糊涂、马虎,因为这些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在所有人身上都发生过,我们的记忆天生就是有缺陷的。我们经常想不起一些事,而且,时间隔得越久,就越想不起来。同时,我们的记忆还特别容易被干扰,你以为你记得很准,但实际上可能时间、地点、人物、场景都给记混了。

那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人的记忆不能像电脑一样,把所有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信息都分门别类地储存起来,等到要用的时候再随时调取呢?

这就要说到人脑和电脑存储方式的差异。作者说,电脑的存储方式是“邮政编码式的记忆”,也就是说,每项信息都被分配到一个特定的位置存储,每个位置都有一个编号,就像邮政编码一样,信息和位置是一一对应的。当要用到某个信息的时候,直接到那个位置去调取就行了。

但是,人脑的记忆机制完全不一样。我们没有一套电脑那样的编码系统,我们只是大概知道,大脑的哪些区域跟记忆有关,而某个信息具体储存在大脑深处的哪个位置,没有人能搞清楚。头脑里储存的信息和位置,不是一一对应的。那么,我们要想起某件事情、唤醒对特定内容的记忆,要怎么办呢?通常需要借助一些背景线索,所以,作者把人脑的记忆称作“背景关联记忆”。

作者认为,“背景关联记忆”是大自然为了弥补自己没能进化出“邮政编码系统”,而粗制滥造出来的一套替代方案。那么,这种“背景关联记忆”有什么特点呢?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如果我们在海边,就更容易想起跟海洋有关的知识;在厨房,就更容易想起跟烹饪有关的知识;回到家乡,就更容易想起童年往事。甚至我们看到一个熟悉的物件,听到熟悉的声音,尝到熟悉的味道,都可能让我们的记忆马上复苏。就好像记忆有一个开关,熟悉的环境能让这个开关迅速开启。其实,我们中国的很多成语,都体现了这种由环境激发记忆的特点,比如“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等等。

因为记忆有这个特点,所以,我们的情绪和行动很容易被外在的环境所影响——好的环境会让你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行动,而坏的环境则会让你意志消沉、情绪低迷。所以,当你陷入坏情绪的时候,可以试着换个环境,那会让你好受很多。

个人记忆是这样,国家和民族记忆同样如此。比如,美国有漫长的种族歧视历史,为什么难以根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史记忆会让人形成思维定势。当白人看到黑人的时候,会自动联想起对黑人的种种偏见,即便他不是一个种族主义者,也会受到相关历史文化的影响,隐性的歧视始终难以根除。

背景关联记忆的第二个特点,是会对信息进行优先级排序。人的大脑不会像计算机那样平等地处理所有信息,而是把常见的和近期出现过的信息放在前面,因为这些信息可能恰好就是我们最需要的。 这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帮我们大大节省了检索信息的时间和精力。要知道,大脑神经元处理信息的速度,只有计算机芯片的几百万分之一。有了优先级的排序,我们就不需要把头脑里的全部信息都检索一遍,而是可以从排在最前面的常用信息开始。

但是,在节省时间和精力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付出代价,那就是要牺牲记忆的准确性。我们的记忆常常会相互干扰、混成一片。为什么我们记不清前天早餐吃的是什么?就是因为“早餐”这个线索太有限,它太容易和昨天或今天的早餐搞混了。

理想的记忆应该是“过目不忘”,但事实上,没有人能真的做到。我们需要死记硬背,需要抵抗记忆衰减的规律,还需要调整生活方式来适应记忆的局限性,比如把钥匙放在同一个地方,每次出门前检查一遍要带的东西,这些都是为了对抗记忆的不靠谱。

第二部分

好,说完记忆,咱们再来说说第二个维度——信念。

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信念坚定的人吗?咱们不妨来做个小测试,我读一段话,你看这段话说得像不像你。请注意听!

“你需要来自他人的喜欢和赞赏,却常常对自己很挑剔。虽然你有一些人格缺陷,但自己一般还是能够对它们进行弥补。你还拥有很多尚未开发的潜能,这些潜能还没来得及转化成自身的优势。你表面上看起来具有自律精神,但内心却常常充满焦虑和不安。”

读完了,你有没有感觉每句话都说得特别准,觉得就是在说你自己?如果我告诉你这就是某个星座的人的特点,这就是某个生肖或者血型的人的特点,你会不会觉得恍然大悟,“哦,原来这个星座/这个生肖的人是这样?”

其实,这是一位叫福瑞尔的心理学家,模仿那些对星座特点的描述,设计的一段文字,你可以打开文稿再细看一下。你会发现,这些描述都是很笼统、模糊的一般性描述。但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这些话简直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呢?福瑞尔说,这是因为我们对它进行了过度解读。尤其当这些描述里还包括几个积极正面的个性的时候,我们就更容易受骗上当。

你看,人的信念其实很容易被影响。作者说,信念跟人的语言一样,很晚才进化出来。尽管我们的认知系统功能强大,但是,我们很容易被操纵、被煽动,我们容易轻信他人,容易受到迷信和谣言的蛊惑。我们经常说不清楚自己的某种信念到底是怎么来的,而更糟糕的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很多无关的信息对我们的想法和行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书里列举了很多心理效应,都能说明这个问题,我说说其中三个。

第一个叫“光圈效应”,也就是爱屋及乌。如果我们对某个人的某一方面有好感,通常会自动地对他在其他方面都给出正面评价。为什么企业要请明星代言?就是利用这种光圈效应。相反,如果你不喜欢某个人,你可能就会把这个人的所有方面都彻底否定。而这种好感或恶感的产生,可能没有任何说得通的道理,有时仅仅因为长相就能影响你的判断。

虽然我们常说不要以貌取人,但实际上大家都在看脸,颜值高的人在求职面试、工作晋升方面,都可能获得更多机会,这也就是所谓的“颜值正义”。

第二种心理效应叫“聚焦错觉”,因为你关注某个方面,你就以为其他方面都跟它相关。比如,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去采访两组大学生,问他们两个问题,一个是“你觉得自己幸福吗”,另一个是“你上个月有过几次约会”。但是,问的时候,两个问题的顺序不同。对第一组,先问是否幸福,再问约会次数,结果发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好像没什么关联。也就是说,觉得幸福的人可能约会次数不多,而约会次数多的人可能感到不幸福。但是,对第二组,问的时候把这两个问题的顺序调换了一下,就得出了不一样的结果。被问的人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爱情生活上,约会很多的人觉得自己很幸福,而没什么约会的人则有些忧伤。

你看,当一个人的注意力被引向了某一个点,他就很容易被操纵、被忽悠。

第三种效应是“心理污染”,我们会被一些毫不相干的信息牵着鼻子走。比如,有一个心理学实验,让受试者转动一个幸运飞轮,飞轮上标着从1到100的数字刻度,然后,问他们一个和飞轮的旋转结果毫不相干的问题:非洲国家的数量,在联合国成员国里所占的比例大概是多少?一般人都不知道确切的答案,只能靠猜。但有意思的是,那些把飞轮转出更大数字的人,他们猜出来的结果比例数也更大,而那些转出更小数字的人,猜出来的比例数也更小。你看,他们的想法轻而易举地就被带偏了。

这些心理效应说明什么呢?我想至少可以给我们两点启发:一是要懂得我们内心的自我意识其实很薄弱,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我们的思想观念很容易被一些人或组织操纵,对此我们应保持警惕。另一方面,我们要养成自省的习惯,要多去想一想,我们脑海里的观念是否真的经得起推敲,它会不会是一种偏见。

很多政治对抗、宗教冲突、家庭矛盾,都是源于观念的差异,而差异的产生,很可能是因为只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事实,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另一些事实。有时候,用一种局外人的视角来看问题,会让我们更客观、公正和理性。

第三部分

好,说完人的信念如何不理性,咱们再来说说第三个维度——选择。

人的选择同样存在大量的不理性,咱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有人给几个4岁左右的孩子提供两种选择:一种是现在马上就可以吃一块棉花糖,另一种是要等实验者回来,孩子可以得到两块棉花糖,但实验者没说什么时候回来。然后,就把这些小孩留在那里,观察他们怎么办。结果,有几个孩子在他刚一离开后,就把糖吃了。大多数孩子还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奖励,于是选择等待,但是等待的过程非常难熬,结果将近一半的孩子,还是在20分钟内把糖吃了。只有少数孩子忍到最后,等到大人回来,获得了奖励。

你可能会说,这是小孩缺乏自制力、抵挡不住诱惑,我们成年人不会这样。嗯,面对一块棉花糖,我们确实能抵挡住诱惑,但是,如果把诱惑变大呢?比如,如果问一个成年人,你愿意马上得到100元,还是三年之后得到300元?可能一大半的人,都宁愿马上就得到100元。

股神巴菲特有一句名言,有人问他,你的投资理财方法其实很简单,找到一家好公司,然后持有他们的股票几十年,就能赚大钱,看起来人人都可以学,但为什么很少有人像你一样有钱?巴菲特说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他说,“因为很少有人愿意慢慢变得有钱。”

我们大多数人都急于求成,往往明知道该怎么选择,但就是做不到。比如,成年人一边想拥有好身材,一边难以控制食欲,不愿意去健身;一边想赶紧完成工作,一边还在刷手机摸鱼。书里还举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例子,一个犯人被判监禁90天,他竟然在第89天的时候试图越狱,就连一天也等不了。

人为什么会这么短视,只看重眼前,而忘记了未来呢?这还是因为我们大脑的缺陷。

这里需要介绍一对重要的概念。作者认为,人类的大脑由两套不同的系统组成,这两套系统形成的时期和功能都不一样。一套是古老的祖传系统,又叫反射系统,这套系统在几亿年前的恐龙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它主要掌管着呼吸、平衡、警觉,还有协调对视觉、听觉的反射。这套系统能自动快速地工作,保证了动物觅食、避险之类的求生本能,在危急时刻能不假思索地迅速作出反应。另一套叫慎思系统,这套系统进化出来的时间很晚,控制这个系统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前脑。像人类的语言、复杂的文化,以及深思熟虑的推理能力,都是依靠慎思系统,它可能是在过去5万年才产生的。

祖传系统是直觉的、无意识的,而慎思系统是需要主动控制、有意识进行的,这两套系统相互配合,但祖传系统形成的时间更久远,它经常会占主导地位。人之所以无法抵挡眼前的诱惑,就是因为祖传系统在起作用,看到食物就要吃,追求即时的快感,追求眼前的利益,这源于一种古老的本能。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任何物资的获得都是即时的,不需要有长远的规划。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人类才逐渐培养起获得延时回报的习惯,才会对未来有预期,对此我在《工作的意义》那本书的听书稿里有详细介绍,你可以找来听听。

当然,人在选择上的不理性,远不止于此。咱们再举几个好玩的例子。

比如,有一台原价100元的微波炉,现在降价30元出售,但是需要你坐一趟公交车去买,你愿意去吗?只要你有买微波炉的需求,你很可能会愿意去。现在有一台原价1000元的电视机,现在也是降价30元出售,同样需要坐一趟公交车去买,而且距离一样远,你愿意去吗?可能很多人就不愿意了。这是为什么呢?你可能会说,因为30元相对100元,是降价了30%,而相对于1000元,只降了3%,比例并没有降多少。

但是,这真的是一个理性选择吗?降价的比例跟你节省的钱的多少,其实没有任何关系,不管是买微波炉,还是买电视机,你都是节省了30元。你在做这个选择的时候,考虑的因素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时间成本,现在时间成本一样,如果你是一个理性人,那就应该跑这一趟。

为什么人会更关注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呢?作者说,这是因为所有脊椎动物对数字天生就拥有一套“近似系统”,这个系统让它们可以区分多和少的概念。在它们的主观感觉中,1和2之间的差别,似乎比101和102之间的差别更大。很多心智系统就是基于这种原则构建出来的,我们人类的大脑,也继承了这样一套不够理性的系统。

再举个例子。你看上了一件大衣,标价1000元,你讨价还价之后,老板以700元的价格卖给你,你觉得自己很走运,捡了个便宜。但如果老板开价就是700元,谢绝还价,你可能会气呼呼地转身就走。你看,同样是700元,前一种你就买了,后一种你就没买,从经济计算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不理性的选择。

如果你了解行为经济学的话,可能知道,这是“价格锚定”的心理在起作用。类似的,这本书里还提到“沉没成本”“心理定格”等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选择。比如,我们不愿接受“死亡税”,但换成“遗产税”就觉得可以接受;又比如说,我们描述一个社区“犯罪率达到7%”可能会引起不安,但如果说“无犯罪率达到93%”,则会让人感觉很安全。

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跟先前提到的背景关联记忆有关。“死亡”“犯罪”都会引起我们不好的联想,会让我们产生排斥,换成一个中性或正面的词以后,其实内容本质并没有变,但我们就是更容易接受,这也是一种怪诞心理。

第四部分

好,最后,咱们再来说说快乐。

人类跟其他动物相比,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人非常注重快乐,想要寻求幸福,似乎人生的全部目标就是如此。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快乐是我们生活的向导,没有它的存在,物种就不会繁衍生息。”

虽然自然界也有其他动物喜欢玩乐,但没有哪个物种会像人类这样游手好闲,发明了那么多寻欢作乐的方式。我们会在无关生育的性行为上花费大量时间,会看电视、玩游戏、听音乐、办体育比赛、搞综艺节目,还会对烟酒上瘾。

我们为追求快乐,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制造了各种让我们精神愉悦、情绪高昂的东西,但是,很多时候,这种快乐只能维持片刻,之后,我们很快就会回到先前的情绪状态。那么,快乐到底是一种理想的进化产物,还是同样具有某些缺陷呢?恐怕是后者。

比如,有时候,我们明明有非常紧急的工作要做,但还是会无所事事地四处闲逛,或者在手机上刷新闻、看视频,因为我们就喜欢各种八卦新闻,就喜欢寻求刺激。我们明知道吃糖太多不利于健康,但还是会忍不住被美味的糕点、零食诱惑,因为甜味能带来身体的愉悦。这也是不顾长远利益,只顾眼前的表现。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一方面拼命想获得一些东西,但是,在真正获得之后,快乐的时间会非常短暂。比如,书里讲到,在美国的大学,要获得终身教职很不容易,很多学者拼尽全力就是想获得一张终身聘书。但有意思的是,真正得到聘书的教授,一开始也会欣喜若狂,但这种幸福感并不会持续太久,他们很快就会为其他事而烦恼忧愁。同样的道理,没有得到终身聘书的教授,往往一开始很失落,但这种痛苦的感觉也持续不了多久。

作者说,虽然人们都在为过上更幸福的生活拼命赚钱,但是,经济水平跟幸福指数并不是呈正相关。书里提到,虽然日本家庭的平均收入在1958年到1987年增长了5倍,但人们的幸福感几乎没有变化,这表明增加的只是财富,而非幸福指数。

为什么会这样?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你刚买了一双新鞋,你会很兴奋,幸福感飙升,会每天擦拭,生怕上面有半个污点。但过不了太长时间,你就会感觉这双鞋其实也没什么,被人家踩一脚也没那么在意,新鞋带给你的幸福感很快就消失了。所以作者说,物质财富的增加,可能对幸福感的提升作用很有限。

关于快乐,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认知失调。比如,上世纪50年代,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让一群大学生完成一个单调乏味的任务,把一些图钉钉到一块平板的小洞里。有的人可以获得优厚的报酬,有20美元,这在当时算是一大笔钱,而有的人只能拿到区区1美元。钉完之后,实验人员问这些大学生有多喜欢这份差事。结果出人意料,那些得钱更多的大学生,因为他们已经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回报,所以大方地承认这个工作其实很无聊。而那些只拿到1美元报酬的大学生,反而说工作很有意思,这其实有点类似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们想象着把图钉钉进洞里很有意思,不愿承认做这份差事其实是在浪费时间。

你看,这就是一种认知失调,作者对这个实验的总结很精辟,他说:“我们尽一切努力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活得开心舒服,但如果这有悖于事实真相的话,那我们又随时准备欺骗自己。”

结语

好,最后总结一下,这本《怪诞脑科学》讲了我们人类大脑的各种不靠谱,我主要选取了记忆、信念、选择和快乐四个维度,来为你介绍。

我们看到,人类的大脑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并不完美。我们的记忆是有限的,只能靠背景关联记忆,会很容易遗忘。我们的信念很容易被各种外在因素干扰,我们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样有主见。我们的选择也经常会很盲目、很不理性,会被各种无关紧要的东西迷惑。而我们在追求快乐的时候,会经常忘记更长远的目标。快乐的体验总是很短暂,而当事实不太如意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自我欺骗。

面对各种不完美,我们要怎么做呢?作者在书的最后列出了13条建议:比如,尽可能周全地考虑有没有其他可行的选项,养成冷静客观考量证据的习惯;重新界定问题,对每个问题尽量以不同的方式来提问,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避免认知的偏差;要始终牢记,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在身心疲惫的时候,尽量不去做重要的决定;除了设定目标,还要设定应变方案,就是当你做不到的时候,你要怎么处理。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和自己保持距离”,不要只顾着当下的利益和一时的快乐,要经常问自己:相对于我的长期目标而言,我是否对当前的目标看得太重?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认知缺陷,但读了这本书之后,你会知道哪些缺陷是值得去修补的,哪些是大脑本身的不完美。承认我们的局限,在该进取时进取,在该妥协时妥协,在该补救时补救,这才有可能战胜先天的不足,活出更通透的人生。

评论列表

头像
2024-05-04 00:05:09

写的东西感触很深,对情感上帮助很大

头像
2023-12-25 17:12:46

如果发信息,对方就是不回复,还不删微信怎么挽回?

头像
2023-07-04 10:07:44

如果发信息,对方就是不回复,还不删微信怎么挽回?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3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