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生理不适的未来思考|一周新书风向标

情感导师 6080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本周的“一周新书风向标”又与读者见面了。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不单单把好书列出来写一段推荐语,我们还会尽可能地在自己阅读效率允许的范围内,对读者们关注的或刚刚出版的书籍给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书的内容非常精彩,我们会不遗余力地给出推荐,如果一本书的内容与其关注度不符,我们也将会在参考意见中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我们对某本书的态度,我们还会增加一个“推荐指数”,类似豆瓣评分。

当然,任何阅读的判断都是个人的,我们的意见未必正确,甚至有可能是偏见,但它们一定是真诚的。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意见,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份阅读指南(毕竟,这个事情可能还要冒着得罪出版社的风险)。如果你有比较犹豫的、想要知道我们态度的新书,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也将尽快给出自己的看法。

文学

《生命式》

令人生理不适的未来思考|一周新书风向标

作者:[日]村田沙耶香

译者:魏晨

版本:可以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1年8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宫子

日本现代的文艺作品经常带有“后人类”或“赛博朋克”的感觉,包括他们的电影、轻小说、动漫等等。他们通常为未来的人类社会设置了一个压抑悲观,然而又极为理性的社会,未来居民们遵守着那些在今天看来完全无法接受的社会规则,在其中生活,并通过故事带给读者对人性的一些反思。

村田沙耶香的《生命式》也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国内外关于未来生命思考的作品有很多,日本文学的经典作品《百年法》也是死亡主题的小说,但村田沙耶香的小说却以轻描淡写的方式写出了另外一种感受。例如,同名短篇中,所谓“生命式”指的便是未来对死者告别的方式——一个人死后会由其他人处理,将自己的遗体做成一顿饕餮盛宴(而处理遗体、捏肉丸和切肉片的人基本是自己的挚友或亲人)。小说中人们冷静又享受地食用死去亲友的场面,读来令人十分生理不适。同时,在“生命式”上还有年轻男女进行交媾的行为,以此象征着“以新生迎接死亡”。

故事设定可以说是比较离奇,读起来令人感觉非常适合改编成动漫或影视剧作品——但一定需要编剧补充人物的其他情节。《生命式》里的短篇故事读起来都是明显的轻小说特征,看似为死亡和生命的主题设置了种种非常规的社会契约,然而吸睛震撼的情节之外,对于这些主题本身的思索还是比较浅薄的。只是那些冷静又可怕的对未来社会的想象,令人非常难忘。

历史

《东亚的诞生》

作者:[美]何肯

译者:魏美强

版本:后浪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年6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徐悦东

许多人会将东亚看作一个地理名词。其实,东亚与欧洲一样,还是一个文化概念:与欧洲一样,东亚发轫于共同的文化,彼此之间的历史互动频繁,内部文化十分多元。东亚各国历史上羁绊重重,若想看清楚东亚的任何一角,都必须对东亚他国的历史有所把握。

何肯的这本《东亚的诞生》以最朴素直白的笔调,综合运用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证据,阐明了东亚各国如何通过将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相融合的方式,阐明东亚是如何发展出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的东亚文化的。传统的历史叙述倾向于从现代民族国家的视角出发,这种角度可能忽视掉东亚文明的边缘群族及其各群族互动的历史。东亚文化的形成恰恰是多元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何肯在讲述东亚作为一个文化概念的诞生的同时,也将当代的全球化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对比,并对文化的普世性和本土文化差异性之间的张力做出了辨析。何肯从古代东亚世界的形成过程中发现,文化的趋同并不会导致“可口可乐化”,趋同的结果反而会出现丰富多彩的融合文明。

教育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8版)

作者:[美]罗伯特·S.费尔德曼

译者:苏彦捷 等

版本:华章心理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1年8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申婵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因所处的文化、民族和种族的不同,他们的成长中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社会对他们的评判与期待各不相同。比如美国的父母表扬爱问问题的小孩子“聪明”和“好问”,而荷兰的父母认为这种孩子“太依赖他人”,意大利的父母则认为,好奇心属于社会能力和情绪能力,而不是聪明的表现。那么是什么构成了父母对孩子的不同期待?生而为人,我们有多少行为来自环境的影响,又有多少行为源于遗传的随机?又是什么决定了孩子的人格以及他未来的幸福水平?这便是发展心理学家要研究的问题。

这本心理学著作是哈佛大学等多所美国高校采用的经典教材,按照儿童的成长阶段分章论述,每一章节既讲述了发展心理学中的理论,也有案例研究与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评价。最新的第8版增加了当代儿童发展研究及其应用的内容,美国儿科学会2016年关于儿童屏幕使用的政策声明,儿童心理疾病患病率的增加以及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关于产后抑郁和儿童抑郁的资料等内容。

近几年来,伴随着对原生家庭的讨论,教育不再局限于家庭之中,而是作为社会性话题频繁出现于社交媒体。对每个人来说,发展是一生的事情,却总是与童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儿童发展心理学不能穷尽所有的案例,但它的核心在于让人们看清究竟是什么造就了我们自己。

社科

《街头的研究者:法律与社会科学笔记》

作者:贺欣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6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刘亚光

法庭上,一名提起离婚的原告向法官表示:事实上,我不想离婚,我尝试过所有我能做的方法来挽留,但现在已经走投无路了——他如此强调自己并非婚姻破裂的罪魁祸首,并试图用一种道德化的话语,来为自己争取一定的印象分。然而听罢此言,法官只是语气平静地问了一句:所以你到底想不想离?在法官眼中,当下最重要的问题焦点,当然是离婚的意愿是否还存在。

这是法律学者贺欣写在这本笔记中的一个案例。在贺欣看来,这样的纠纷鲜明体现了“法律话语”和“道德话语”的纠纷和冲撞。法律并不仅仅活在制度和教义中,它融入在日常生活的各处。与传统的法教义学不同,法律与社会科学关心的重点,也是法律在日常生活中“实际”是如何被接受和运行的。为此,它需要借助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个社科门类的知识,将法律视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研究。这本笔记就像一把法律与社会科学领域的梯子,带领读者进入各式各样的案例,体验在社会诸因素的影响下,法律在制度层面与落实层面的各种“落差”。

张艺谋的电影中,秋菊的丈夫被村长踢了“要命的地方”,法律拒绝“给个说法”,但在他被打伤肋骨时,为何法律执意非管不可?大家都听过格尔茨著名的斗鸡研究,在斗鸡传统浓厚的夏威夷,当地人为何在参加明显违法的斗鸡活动时,反而会期待着警察早点出现?不同阶层的人,在法庭上描绘同一件事时的证词有何不同?这些问题涉及到非正式规则的运作、法律与语言文化的关系等严肃命题,同时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关,但却常常为我们习焉不察。作为一本专业学者的学术随笔集,本书或许对这些问题的阐述较为点到为止,不似专业论文系统,但却真正有助于启发公共意义上对法与社会关系“接地气”的思考。同时,作者还将自己多年学术研究的经验教训极为坦诚地书写。对于读者来说,真正有益的不见得是作者个人学术心得,而是这份时时反思、时时记录、并坚守学术初心的情怀。这也是一份好的“笔记”式作品的价值。

作者 | 书评周刊编辑部

编辑 | 李永博 青青子

校对 | 王心

评论列表

头像
2024-02-11 07:02:16

确实不错,挽回了不少濒临离婚的家庭!

头像
2023-06-25 19:06:07

被拉黑了,还有希望么?

头像
2023-06-19 11:06:01

求助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3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