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得再好不见面也是徒劳吧?只有真实的接触可以真正了解彼此对吧?

情感导师 8483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我的一位朋友,最近才结束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因为工作的缘故,她认识了前男友。

聊得再好不见面也是徒劳吧?只有真实的接触可以真正了解彼此对吧?

她对我说,这是这么多年,第一次对某个男生这么动心,他的一颦一笑都是有趣的。

可是,开始交往一年多,她主动分手了:明明住在同一城市,但是一年只见了三次面。

我曾见过一句话,精准地描述他们的恋爱状态:

自以为刻骨铭心的恋爱,到头来,最美好的回忆全是微信截图。

在北京谈个恋爱太难了。

海淀的要和朝阳的谈个恋爱,不坐上一小时地铁根本见不到面;北五环的和南四环的想要约个会,换乘路线能组成四色花;你要是想追一个昌平或者通州的女孩,要么禁止晚上10点以后的任何娱乐,要么准备好追逐晚班地铁或者高额打车费;最惨的莫过于一个学校两个校区——我们是同学没错,但我们是异地恋。

同城异地也就罢了,不同工种甚至有可能来个同城“时差”。朝七晚四的小学老师和时刻准备着的007互联网螺丝钉,硬是在100公里内过出时差来,一个还没起床,另一个还没下班;一个已经回家开始健身,另一个还在公司守着敲不完的代码。

骑自行车半小时都嫌远的年代早就过去了,每周甚至每月才能见一次面的同城异地恋才是当今的主流。言情小说里面那种每天下班后“逛街、吃饭、看电影”的传统约会三连,现在简直是种奢侈。

谈恋爱却不能经常见面,就难免搞出一些问题:

“TA跟谁去吃饭了?”“TA今天做了些什么?”“TA怎么没有回我信息?”“在TA朋友圈底下回复的那个人是谁?”随便一个小问题,都会不断侵扰着异地情侣们脆弱的神经,生怕两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彼此陪伴,生怕对方的身边出现更加有趣的人,生怕哪一天失去了彼此之间的吸引力……

要真是异地异国就算了,大家还能坦然面对无法相见的残酷现实。偏偏俩人还在同一个城市,仅仅相隔几十公里却像天各一方,想想就更心酸了。

不要小看了这些说近不近、说远不远的距离,这往往会对情侣平添更多难以言说的苦楚。这些负面情绪必然会影响到亲密关系。

没有手机,我们还怎么谈恋爱啊?

美国曾有一个调查(2017)招募了2000多位参与者,观察人们使用手机的频率。

平均而言,他们可以忍住12分钟不碰手机。10%的人,至少每4分钟检查一遍信息。

实验中,研究者们要求他们看一部电视剧,在此期间禁用手机。虽然,大部分参与者做到了4小时不碰手机,但是,60%的人感“轻微的不安”,还有31%的人表示全程“强烈地焦虑”。

SlickText统计数据显示,平均每个人每天要触摸自己的手机2000次以上。

这种手机上瘾的状态,逐渐地渗透到我们的恋爱当中。

当天气冷了,ta短信提醒你“宝贝,多穿点,外面冷”;

当你生病了,ta短信安慰你“亲爱的,按时吃药,多喝水”;

当你睡不着觉,ta短信陪着你“再不睡觉就要变成熊猫啦”。

我们以为这就是爱情,这就是甜蜜了。但是,当你觉得沮丧想要一个拥抱,你得到的是微信上的”宝宝别难受,抱抱“,而不是站在你面前活生生的人,不是一个真实温暖的拥抱。

为什么“微信式恋爱”成为了一种趋势?

首先,微信本身就具备上瘾性,而“巴甫洛夫的铃声”加剧了这个微信沟通瘾。

“不确定性”和“高期待”是上瘾的重要条件,而这也是微信的特质。

当我们发给恋人一条微信,不确定对方什么时候回复,也不知道对方会回复什么。

科学家们在扫描大脑的时候发现:我们在等待回复的过程,而不是收到回复时,大脑最为活跃,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

多巴胺是最为人所知的“快乐荷尔蒙”,在微信恋爱当中,有时让我们觉得甜蜜的,不是对方对你说了什么,而是“等待回复”的这个过程。

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当中,每次他一摇铃,不管有没有食物,实验犬都开始分泌胃液。

多巴胺系统对“刺激条件(cues)”十分敏感,但凡满足触发条件,一定会产生条件反射。

短信的铃声就充当了“巴甫洛夫的铃声”,每一次听到短信提醒就拿起手机,加剧了我们的短信上瘾。

再者,这是个很现实的原因,在繁忙的生活中,微信降低了维护情感的成本。

我们常常会给恋人发一些简单、没有太大意义的微信,只是为了分享自己的生活瞬间:

“刚吃了午饭,好饱~”

“刚才在楼下滑了一跤,好丢人啊!/(ㄒoㄒ)/ ”

心理学研究者们把这类短信称作关系维护式信息(relationship maintence type)

城市生活方式里,每个人需要同时关注很多事情。这种细碎的维护式短信并不占据我们太多的注意力,也不需要提前做准备,随时随地、见缝插针,就可以和伴侣同步生活状态。

我们不得不依赖短信,让自己的爱情不脱节。

最后,许多人在微信沟通的时候,才能和对方产生亲密感。

微信沟通,降低了人们自我表露(self-diclosure)的门槛。研究者发现,许多人通过文字能更清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渴望和感受。

纽约的威尔康奈尔医学中心(Weil Cornell Medical Center)的心理学专家们,甚至鼓励自己的来访者发送短信给他们,允许来访者实时分享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在传统面对面的咨询当中,来访者还有些畏畏缩缩,对自己的一些感受和经历含糊其辞。但是,在通过短信实时沟通当中,来访者能更舒适、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经历。

P.S. 有体验过咱们壹点灵文字咨询的小伙伴吗?

在生活中,对不擅长自我表露的人来说,微信沟通让ta们更容易理解彼此。

微信虽然弥补很多问题,但也可能成为爱情杀手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微信都会增进亲密感!

在1000对情侣的实验当中,研究者们发现,某些微信类型也可能降低亲密关系的质量。

对于大部分女性,用微信表达歉意、解决两人的问题、进行决策,都会降低她们对这段关系的满意度;

而对大部分男性,太多的微信——无论是自己主动发的,还是被迫回复——都会让他们逐渐降低对这段关系的兴趣度。

首先,生理上而言,微信恋爱虽然让我们强烈释放多巴胺,但我们也很快体验到“多巴胺耗尽”的疲惫感。

多巴胺的持续走高,会让我们的大脑结构发生改变。大脑灰质体积逐渐减少,计划、管理和管理冲动的控制力都会下降。

习惯了开开心心地私聊时光,其他活动对我们的吸引力就降低了。

而且,我们一旦习惯了这种高兴奋度,除非有更具吸引力的事情发生,不然这段关系很快就后继乏力。

再者,很多人是出于“逃避心理”才发送微信,这反而加重了ta们的孤单和焦虑感。

研究者们发现,许多人给伴侣发送微信的动机不是分享,也不是爱意,而是“逃避”。

比如,ta们觉得此刻无聊,或者,面临重大难题不想解决。

也许,发微信当下让ta们暂时穿了口气,但是沉迷于此并不会让人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

当ta们出于逃避心态发微信,长时间的微信沟通会让ta们更觉得无趣、焦虑。

而这种回避型的微信比重逐渐变多,亲密关系当中的两个人,也会逐渐变得很难展开真正有意义的沟通,反而成为孤单感的来源。

我们还需要注意,过多的“微信式恋爱”背后,也许隐藏了一些警示牌。

在通常情况下,亲密关系当中过量的微信,都会指向这段关系当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意味着其中一方缺乏安全感,情感上太粘人或者不独立。

甚至,也可能是约会暴力(dating abuse)预警信号,比如,对方强烈的欲望知道“你在哪里”、“和谁在一起”、“正在做什么”,“一定要马上回复我微信”等等,这些都是强烈控制欲的表现。

但是,当双方都默许了微信沟通方式,默许了频繁发微信和行为,这些预警就和普通的相互问候混淆起来,让我们很难捕捉到这些警告。

去谈一场真的恋爱吧,别再养你的“微信宠物”

以微信沟通,并不代表着对方“不够爱你”。

但是如果只有微信式恋爱,即便有爱,也会让爱情变得无路可走。

那么,我们需要做出什么改变呢?

(1)停止条件反射,可以从关掉铃声开始

如果我们想避免被条件反射,那就要尽可能关闭这些听觉和视觉提示。

这是预防和打破上瘾行为的最佳方式。

我们的上瘾行为对“刺激条件”特别敏感,一旦听到铃声或者看到这些未读角标,就会产生条件反射。

而且,你会很快发现,即便是你关掉了所有的提示,你也会想到替代的解决方法,比如定好时间检查所有短信,所以并不会耽误什么事情。

(2)有更多元的约会场景

心理学家阿特曼和泰勒提出了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认为每一段亲密关系都是从表面化的细节,逐步渗透了解对方的。一段健康亲密关系的建立,不仅需要沟通的深度,也需要广度

单一的约会方式、沟通方式,都会让我们看不到这个人其他面。

多去尝试不同的约会方式,多元的场景和沟通方式,会让你观察到伴侣真实的性格和需求。

(3)提高彼此微信习惯匹配度(Text Compatibility)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短信偏好,比如:某些话题不喜欢通过微信聊,不喜欢在某些时间段用手机,喜欢用太情绪字眼的词等等。

研究人员分析了205对情侣的微信偏好发现,情侣之间微信习惯的相似度,可以预测ta们对这段情感的满意度:短信习惯越相似的人,对这段亲密关系越满足。

即便是现在不同步,也可以和伴侣进行认真地沟通,寻找两个人之间的平衡,一起制定独属于你们两个人的“微信礼仪”,例如,什么时候发信息,什么样的内容不想在微信上说。

那么,要如何应对同城异地带来的影响呢?

要点一:安全感是自己给的!

距离感会自然地带来焦虑。因此,如何增强安全感,减少焦虑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我们首先要学会自我满足,自我照顾。很多时候我们在情感上得不到满足,并不一定是由于对方无法提供我们想要的支持,而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得不到,从而产生了匮乏或者不安全的感觉。

我们要清楚自己想要从这段恋情和对方身上获得什么,即明确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需求。

需求会指引我们找到方向。与其被动等待别人给予你安全感,不如自己去争取。在伴侣不在身边的时候,学着自我满足;在对方有可能提供支持的时候,及时告诉对方你的需求是什么,让TA知道如何让你感到幸福。一个人去吃饭,一个人去上班,一个人去图书馆……在很多一个人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孤独寂寞、无依无靠,也可能会产生忧伤委屈等情绪。

产生这些情绪并不可怕,你可以尝试与这些情绪相处,并学习如何向对方表达你的感受。这既是对彼此的磨炼,也是成长的机会。你可以学会找到爱情与其他生活要素之间的平衡点。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你的恋人也不是你的全部世界。距离可以制造焦虑,也可以创造美感。在要求对方满足、照顾自己之前,先试着自我满足、自我照顾。学会爱自己,才能“教会”对方如何爱你。

要点二:距离感是可以战胜的!

每当我们感叹异地恋的时候,更多强调的是物理距离。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我们说一对夫妻同床异梦,那么意味着他们的物理距离很近,而心理距离很远。除了实际物理距离的遥远,在很多时候我们口中的“距离感”其实是心理距离。

战胜物理距离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见面。抓住周末或节假日能够见面的时间,尽可能缩小物理距离带来的影响,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度过相聚的时光,一起去徒步旅行,参观展览,聆听音乐会等娱乐活动,在拉近物理距离的同时拉近心理距离。

不能见面的日子里,可以通过一些小技巧来拉近心理距离,比如最常见的定时煲电话粥、视频通话,分享彼此每日生活中的新鲜事儿。还可以约好吃同样的午餐、读同一本书、“一起”看同一部电影……这些共同活动和与之伴随的分享,会让你们的联结更加紧密。方法可能有千千万,但关键是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并定期向伴侣表达爱意和尊重。

最重要的是,不管你们距离多远,都需要探讨和沟通距离带给双方的影响,并思考在目前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让恋情保鲜。

比如,两个小时的路程是近是远?大家对于距离的不同感知,很容易会导致分歧的产生。

有人可能认为一周见一面非常合理,有人可能恨不得每天都能够耳鬓厮磨,对关系持有不同想法和需求的人在同一状态下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所以啊,了解对方在这段亲密关系中的需求,永远都是必要的。每对情侣都会以不同的方法来应对距离带来的影响,但如果无法明确需求,那么再多的努力都可能是无用功。当我们寻求机会去讨论亲密关系,勇敢地表露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鼓励对方也这么做,心理距离也会进一步被拉近。

要点三:“空中沟通”要有情感才有效!

远距离的情侣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难题是,面对面沟通的不足。虽然我们现在可以一直聊微信,还能发语音、视频,但还是无法取代面对面相处时的感觉。那么,如何才能克服文字、语音或视频的不足呢?首先要清楚文字、语音或者视频的不足在哪里:越是简单明了的信息,就越是难以传达情绪。

我们很难在语言文字中找到情绪的线索,但是一个音调或者一个表情就能让我们知道对方到底是愤怒还是委屈,悲伤还是懊恼。

亲密关系与其他关系所不同的一点在于,我们的很多行为都建立在情绪的基础上,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却更愿意去做出实际行动,避免表达和流露出情绪。理性的沟通或者隐去情绪的沟通在亲密关系中是无效的。只有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结才能让两个人的心贴在一起。我们可能总会觉得讨论自己的感受,尤其是负面感受与情绪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情,会给对方带来负担,让对方觉得自己充满负能量。

但事实上,分享你的不安全感会帮助你们跨越难关,而一味地隐忍反而可能导致更严重的问题。你可以清楚的告诉对方:你所观察到的事情,你产生的情绪,是因为怎样的信念才产生了这些情绪,最后向对方表明你的需求是什么。

如果两个人都能够尽可能温和地说出自己的观察、情绪、观点、要求,并学会倾听对方的需求,那么两个人就能形成良性的互动。作为表达的一方,我们要思考“我正在经历的情绪是什么,要如何精准地传达给对方”;作为倾听的一方,我们要思考的是“对方是在怎样的情绪中说出这句话的”。我们的宗旨是,用精确的信息去化解沟通方式的缺陷,尤其是情感信息的不足可能招致的误解与愤怒。

最后,祝愿所有同城异地的小伙伴都能拥有幸福的亲密关系!

评论列表

头像
2024-05-14 01:05:27

老师真厉害,耐心而又理智的去帮助受伤的人,文章写的让人很感动

头像
2024-04-07 06:04:15

如果发信息,对方就是不回复,还不删微信怎么挽回?

头像
2023-07-29 05:07:13

求助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3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