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的安全感问题

情感导师 7561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说明:这是我正在写的书《单身女人,让男神倒追你》中的“安全感问题”章节草案。首先发出来希望帮助到有需要的人,未经过文字的斟酌,如有问题请留言。

成熟的3个层次

Level 1:依赖

在依赖阶段,一个人的思维以"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为我的成败得失负责。

恋爱中的安全感问题

小孩就是在典型的依赖阶段,没有完整的法律权利,要有监护人通常是父母来照顾。出了问题,法律上也更多是强调监护人的责任。

依赖这件事情也表现在几个层面。

人身的依赖经济的依赖情感的依赖思想的依赖

首先是人身层面上的依赖。例如小孩自己不能随意走动,要有父母或者其他人的监护。

在古代,女性和小孩一样,也是没有对自己人身的自主权的。在家从父,出家从夫。到了今天,法律上女性有了完整的人身自由,但现实中,在很多经济落后思想落后的地方,女性的人身自由,依然是难以得到充分保障的。

去年热议的山村最美女教师案例,就是一个极端情况的代表。被拐卖,没有人身的自由,而且周围的人甚至父母并不觉得"人身自由"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尽管极端,但是以中国之大,很多地方的经济、思想依然可以说停留在古代,这种违法犯罪、限制人身自由的情况绝对不是个案。

当然更多的时候,并没有强制的外力限制人身自由,但是旧思想依然在中国有浓厚的基础。例如还是有不少人认为家庭暴力不是大问题,"老公教训一下老婆算什么呢",默认男性对于女性身体的处置权。

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对于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定位,通常是工具导向的:性工具、生育工具、养育工具、其它劳动工具。在经济超级落后例如很多偏远山区,这种思想会赤裸裸的表达出来。而在其它地方,没有那么极端,女性有更多的自由度,但是"女性就是要相夫教子"这个中心思想,在今天恐怕依然是主流的婚姻观。衡量女人的关键标准就是嫁的好不好、生了什么娃、娃养的怎么样。

第二个是经济上的依赖。

鲁迅在《挪拉出走之后》中谈到,一个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最后有两条路:堕落进了妓院,或者回到家庭。原因在于她们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因此即使看上去有了人身的选择,最后还是走回了老路。

郜老师这件事情,换个角度,假设她有经济能力在诸如北上广之类的地方过的很好,恐怕她对自己的事情的看法,又是另外的情况。而作为山区教师,吃财政的饭,讲话和做事自然也有很多限制。

所以男女平权这件事情,发生的土壤往往是在文明程度高、经济发达、女性容易实现经济独立的地方产生。例如国内北上广,白领阶层的男女之间,大家的收入常常在一个量级,你买得起的我也买的起,我买不起的常常你也买不起,谁怕谁呀。在这种情况下,女性择偶会更多的考虑自己的情感、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内容。

第三个是情感上的依赖。

提问者的描述是:

"跟男朋友是高中的同桌,在一起三年了去年十二月第一次听他说他不爱我了要分手,难过的要死。结果他后悔了三天后又回来找我,我马上就原谅他了,因为我真的爱啊。但是从今年一月到四月无数次的分分合合。直到前几天他说他真的爱不上了,不要再逼他了。我心里也明白回不去了,可是就是很痛苦放不下,夜夜失眠也不怎么想吃东西,可是还是忍不住每天联系他,然后听他说了各种狠话,这张嘴我听过极致的情话和对未来所有关于我的计划,如今却句句话刺在我心里,我甚至求他再试一次不要分手,已经赌上了自尊。可是他的态度这次特别强硬。而我总抱着幻想觉得他还会回头,也总抱着回忆,夜夜失眠,爱情的最后,我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种女孩,纠缠不清,没有自我,被人耻笑,可是三年啊,我要怎么抽离啊"

没有对方就不知道怎么过了,这是一种强烈的依赖。

在言情小说、电视剧中,浪漫的爱情常常是一种"拯救式"的。灰姑娘跳了个舞丢了只鞋,然后王子就找上门来,从此两个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公主被陷害了沉睡100年然后王子过来一吻,从此两个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女主人公长相平凡脾气暴躁但就是有集天下男性优点于一身的人瞎了眼拼命的倒追,然后...又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受到各种思潮潜移默化的影响,诸多女性的爱情观,依然是非常的被动,潜意识里常常期望有一个真命天子,带给自己幸福。却忘记了这是属于自己的责任。

但就像张学友的《情书》唱的:等待着别人给幸福的人,往往过的都不怎么幸福。

第四个是思想上的依赖。

这是我一个学员的描述。她说自己是包子性格,缺乏主见,很容易被别人的说法影响。上什么学习、选什么专业、找什么样的男朋友,都往往是来自父母的影响。这样做事情很难有自信。

这还是表面上的,更深层次的依赖,大多数人从来没有意识到。

其实很多时候所谓的自由意志,不过是你的头脑里,在运行别人安装在你大脑里的程序。

不是说你不能接受这个观念,重要的是一个人需要学会独立思考,经常问为什么,质疑各种习以为常的观点。有选择的接受他人的观点,同时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

Level 2:独立

在依赖阶段,一个人的思维以"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为我的成败得失负责。而在独立阶段,一个人的核心思维是"我":我对自己负责,我有权选择。

一个人什么时候会进入独立的阶段呢?以我的观察,很多很多人一生,从思想、情感上都没有走进这个阶段。

例如中国的父母,在催小孩结婚的时候经常用诸如"你都没结婚爸妈怎么开心得起来"之类的话。但这种语言本身就表明了他们的依赖性:一个人的快乐是自己的责任,而不应该是一定要别人做什么。

需要说明的是,很多人对独立的理解是选择的自主权"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却忽略了权利的另一面是责任: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我认识一位女生,她和男朋友关系不好,觉得男朋友不懂她。例如选的餐厅不是自己喜欢的,讲话的对方不懂自己的言外之意。

因为她抱怨了几次,我就跟她说:"你可以跟他沟通啊,让他知道你的想法"。 她说:"为什么,爱我就应该要懂我啊"。

问题在于,人家现在也许的确不懂你。那怎么办呢?

她觉得"懂我就应该是你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所以今天即使你不懂我,我不开心,我也不会去主动的改善状况,让我们的关系变得更好。

在糟糕的恋爱和婚姻关系里,很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双方或者至少有一方,遇到事情习惯性地会指责对方,觉得是对方的问题,但是"我没有错啊,我没有责任啊"。这种人常常停留在依赖的阶段,心理上没有断奶。进入关系中也容易问题不断。

Level 3:互赖

回顾前面的内容:在依赖阶段,一个人的思维以"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为我的成败得失负责。而在独立阶段,一个人的核心思维是"我":我对自己负责,我有权选择。

但人的成长,还有第三阶段:互赖。

互赖的核心是"我们":我们共享目标;我们一起合作;我们深入沟通;我们融合彼此的智慧与能力,实现1+1>2的效果。

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说:

依赖期的人,靠别人来实现愿望独立期的人,靠自己来实现愿望互赖期的人,群策群力实现最高成就

需要说明的是,互赖的基础是独立。就像打游戏组团,每个人都有出色的技能,自己也能玩的很开心。那么大家一起打怪才有基础。对于婚姻关系也是如此,一个人能够自立,自己也能够快乐幸福,懂得尊重他人的空间和独立,愿意承担责任,这样结成的联盟才容易碰撞出更大的火花。

在这个层次的人,除了本身的独立技能,在团队合作、沟通、人际关系这些方面的科技树会更加发达。

安全与掌控

前面我们谈到了成熟度的第一个层次,叫做依赖。在依赖阶段,人们对自己的经济、情感、思想,中的一方面或者多方面,缺乏基本的掌控能力。这自然导致了基本安全感欠缺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是升级自己的能力,上升到独立和互赖的阶段。

打游戏各位应该知道,升级科技树是要花钱花时间的,而且短期内还未必见效。现实生活中升级科技树,往往要比游戏更难。理论大家都明白,但是愿意将时间和资源投入,去突破自我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会本能的寻找捷径。

这个捷径就是寻找可依赖的对象。

很多人找工作要找大公司、国企、政府,一个原因是经济方面"树大好乘凉、收入稳定"。其实归根结底,在经济上他们没有独立,但并不是想要自己解决这个问题,而是希望一个安稳的依靠。

女性在寻找结婚对象时,往往有两种选择:

爱人供养者

对于女性,和前者建立关系的首要动力是"我喜欢我爱",后者的首要动力是"我要得到好处"。

这两者最重要的区别,是对于爱人,女性是愿意倒贴的,例如付出比对方更多的爱、关怀等等。而对于供养者,女性的付出就像是做生意,更多的要考虑你给我的好处值不值得我去做。

我问一个学员她爱上了人是什么状态,她说:"我喜欢跟你在一起,一块做任何事情,生活中所有规划都有你。我害怕你过得不好,我想把最好的给你。"这是典型的对"爱人"的态度。

学员有一个朋友:"她自小安全感低,非常需要爱,一谈恋爱就要人家100%无死角的爱她。从早到晚发信息,说想啦之类的。之前的男友经济条件不错,不喜欢她这样的方式就分掉了。换了一个,她还是这样的方式,还常在朋友圈发如何宠爱自己星座的帖子。"

如果是自己爱的人,不一定说双方能够在一起,但至少不会是"他不愿意随意,但我降低标准不可能"。至少会尝试为对方考虑大家一起来探索解决的办法,互相调整。

这样的人是在寻找情感上的供养者。而如果我们看更底层的女性,往往她们倾向于寻找经济上的供养者。

寻找供养者的人,她们通常自己在经济、情感方面没有实现独立,把希望放在了别人身上。但即使是真正找到了供养的人,因为自己严重依赖于对方,内心也很难有真正的安全感。

安稳与自由

在启动恋爱课程的时候,我调研了咨询的人,其中问了她们一个问题:你希望的伴侣是什么样子的?

其中妹子也漂亮头脑也很聪明,回答说"要老实,对我好"。

我就问她,你觉得对方头脑聪明你们可以沟通到一个频率重要吗?她说很重要,然后补充了一句但也不要太聪明,太聪明了自己把控不住。

然后我继续问,你觉得人有趣你们沟通起来很愉快重要吗?她说很重要,然后补充了一句:可是有趣的人很容易吸引到其它女生啊。

在社会上,女性从小就被灌输了"要安稳"的价值观:

女生学习那么努力干什么,差不多就行了重要的是找个好老公最好去做个教师、公务员之类的工作,稳定找老公要找老实的、经济条件好的,这样安稳

"要老实,对我好"的择偶观,其实往往是"安稳思维"的反应。

在《富爸爸:辞职创业前的10堂课》中,有一段话:

富爸爸微笑着回答:"安稳和自由可不是一码事......事实上它们完全相反。你越是追求安稳,拥有的自由就越少。最安稳的人就是那些坐在大牢里的人了,这就是安稳的极致。"他接着说下去:"如果你想要自由,就得放弃安稳。"

前面的这个妹子,她想要的可能是聪明有趣的人,轻松愉快深度互动的关系。但是嘴里说出进来的"老实对我好",是基于安稳考量自动打折的结果。

她缺乏安全感,想要安全感,但是这样"安稳驱动"的观念,带来的通常只是虚假的安全感。

在这方面,还是《富爸爸:辞职创业前的10堂课》,解释得非常精辟:

"他点点头接着说道:"看看'安全'这个词的表面下有什么,你会发现是'恐惧'藏在下面。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会说'好好上学'。这不是出于对学习的热爱,而是出于恐惧--怕找不到好的工作,怕挣不到钱。

看一看老师在学校里是如何激励学生的吧,是通过创造恐惧。他们说'不好好学你就会不及格'。他们是用对失败的恐惧来鞭策学生。当学生毕业找到工作后,恐惧又一次成为动力。雇主会有声或无声地告诉他们'不好好工作你就得走人'。员工们因为害怕而更努力地工作--对于桌上没有食物的恐惧,对于没钱还房子贷款的恐惧。

人们渴望安全的原因正是恐惧。但问题是安全并不能治愈恐惧。它只是把恐惧暂时盖上,可它始终还在那儿,就像一个藏在床底下窃笑的老巫婆。"

前面谈到了成熟的3个层次。"追求安稳"的思维,导向一个人从外界寻找依靠,停留在依赖层次。而在这个层次,很难有发自内心的安全感。

追求安稳导致的欲望压抑

一个人如果是"追求安稳"导向的,为了安稳会放弃很多欲望。

就像前面的妹子,喜欢聪明有趣的男生,想要轻松愉快深度互动的关系。但是择偶本能的想法是"老实对我好",这样的思路很可能导致沉闷缺乏碰撞和互动的关系。

我有学员能力很强有想法,然后从小接受父母的教育,要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要去国有大企业。进去之后环境没有多少发挥空间,同时公司的文化是重视规则要求服从,而她属于创造力出色的人,过的非常郁闷。

一个人并不是每个欲望都要实现,这不可能而且也不健康,但是如果从整体来看,一味压抑自己的重要欲望,很容易造成严重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在于,一味追求安稳很容易导致无聊的、死气沉沉的工作和生活,这种状态很容易让一个人变得乏味。

第二个问题在于,压抑自己的欲望,也是有代价的,需要消耗自己的精力。对欲望的压制越强烈,消耗的能量也越大。而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这样一方面难以投入到产生正面结果的事情上。同时能量的持续消耗,也意味着对其他事情的控制力变弱。例如情绪控制能力变弱,可能无端爆发。

第三个问题在于,对欲望的过度压抑,会造成势能,一旦反弹就会非常大。这就像减肥如果节食太厉害,控制不住到最后就报复性的补偿。

第四个问题在于,一位压抑欲望会让一个人"表里不一"严重,形成双面性格。

第五个问题在于,对欲望的压抑容易让人在两性关系中,寄托太多的欲望。例如要求关爱、要求冒险的感觉、想要挑战、想要认同,所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都难以得到,那么对关系就有了更大的期望,很容易贪。

忘了谁讲过一句话,大意是人们之所以那么看重两性关系,其中一个原因是对大多数人,恋爱是平淡生活中最大的探险。

原生家庭问题

在恋爱中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她们本身就是带有安全感问题,即使在外人看来很优秀,内心往往容易敏感、自卑,比较多的负面情绪。只是在亲密关系中,这些问题会放大。

这种心态的造成,不是一天的结果,而是往往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时代。

所谓原生家庭,是指我们小时候所处的家庭,通常来讲也就是和父母在一起的家庭环境。反过来再生家庭,则是成人之后的婚姻家庭。

我们的思维方式、知识和技能,绝大多数时候不是有意识去学习的,而是从周围环境中自然而然的接受熏陶。

而由于亲密关系的特殊性,通常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认知,很大部分来自于原生家庭。所以通常你的原生家庭表现出来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也就是你在亲密关系中主导地位的模式。

这里有一种很有趣的状况,就是很多人觉得原生家庭的模式有问题,甚至非常反感。但是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还是不自觉地表现出自己反感的模式。

我有学员,她妈妈非常有控制性,控制到小时候穿什么衣服,都一定要说了算。什么时候结婚,也会定出明确的时间,然后逼女儿相亲。她非常反感。但是在和男朋友相处的时候,她的行为也是这种模式。最后她向男友逼婚,也就是定了时间,然后各种哭闹手段情感绑架,反正就是一定要搞定。

今天在亲密关系中,低安全感的人非常多,是和我们原生家庭关系质量,普遍低下有密切关联的。

如下我列出了几条低质量亲密关系,和高质量关系的对比:

自我的爱 vs 利他的爱负向激励 vs 正向激励固定思维 vs 成长思维依赖关系 vs 独立个体的联盟控制他人 vs 成就他人

在原生家庭中,普遍存在每一条前面部分的特征。

自我的爱 vs 利他的爱

以我的观点,人们说的爱可以分为两种:自我的爱和利他的爱。以下是两者的区别:

基于表现的爱 vs 基于接纳的爱要求回报的爱 vs 不求回报的爱自以为是的爱 vs 理解尊重的爱

1)基于表现的爱 vs 基于接纳的爱

什么是基于表现的爱呢?

有些家长喜欢说这样的话:"你要表现好,否则爸爸妈妈不爱你了"。

小孩考试成绩好了,或者听话,家长很开心,给小孩各种奖励,带小孩玩。反过来如果小孩表现不好,父母态度就表现的不开心,甚至冷淡小孩。

在这样的氛围中,小孩要获得关爱,是需要努力表现的。

这样成长起来的小孩,通常他们内心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或者仅仅是自己优秀表现好的时候,才值得被爱。他们在表现出色自信度高的时候,还好。一旦遇到现实问题或者仅仅是心理因素,自我评价低,那就连带导致自己"不值得被爱"的羞愧和恐惧,容易被负面情绪主导,进一步将自己推向低谷。

其实很矛盾,一个人在低谷的时候,往往是更需要关爱的。但如果一段关系中,对方爱你多少依赖于你表现怎样,那么往往越需要关爱的时候,越得不到。而同时,人们很容易隐藏自己的问题,造成优秀的假象,以便获得关爱。这样一来,关系中没有了开放坦诚的沟通,质量很难高到哪里去。

我有一个朋友,外人看简直是人见人爱,光彩照人。男友也是众多人心目中的男神。人们对他们走到一起都觉得"哇好配"。事实上两个人的关系危机重重。

女生从小就是父母"你要表现好才能得到爱"的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在外面可以只给人看到优点,但是亲密关系不可避免的,会让人看到缺点。然后女生就开始担心自己不值得被爱,非常在意对方的感受,频繁刷存在感。然后男生也是安全感缺乏的人,这样一来男生的情绪也开始下降。然后女生会从对方的态度中,更加猜疑自己不好不值得爱了,于是更担心抓狂......

同时,敢于直面自己的问题,是成长的基础。过分在意表现掩饰问题的人,也就难以进步。

反过来,所谓基于接纳的爱,是"虽然你有缺点不完美,也许状态低落,但是我爱的就是真实的你"。即使你表现的不如期望,我们还是关心你爱你的。

在基督教中,上帝是爱我们的,虽然每个人都是罪人。人们觉得有错误,去牧师那里忏悔。牧师提供的,就是接纳的爱。虽然你有错,但是你还是可以放心的倾吐,依然是接纳你的爱你的。

一个人在接纳的爱的环境中长大,会容易坦然面对自己的本来面目,也有更高的安全感让他人进入自己的世界。

2)要求回报的爱 vs 不求回报的爱

在"爱和欲望"一章中谈到,很多父母,可以为小孩付出甚至牺牲很多,但是小孩要听自己的。选择什么工作,什么时候结婚生娃。如果小孩不愿意,父母往往就觉得自己被伤害了"我们这么爱你对你付出牺牲这么多,你为什么不听话"。

这就是一种回报要求,"我们爱你,你就要听话"。

很多父母总觉得自己无私,却看不到非常自私的一面。"我养你了,你这辈子就得按照我的心意来"。

什么是不求回报的爱呢?我爱你所以我愿意让你更好,爱你本身就是意义所在。即使你对我没有回报,此时此刻我也会愿意继续下去。因为我爱你。

在汶川地震的时候,一位妈妈和婴儿被困在废墟里,妈妈牺牲自己保护了好了婴儿,还留下了一条信息"记得妈妈爱你"。

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我还是希望你活下去想要你好,即使没有任何回报。

要求回报的爱很像是做生意,我投资了总要看到叮当响吧。有这种思想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很容易纠结于"你有多爱我对我有多好啊"、"跟他在一起我有多少好处"。他们把自己的爱很容易当作资本,只有在高收益的情况下才会投出去。

这里又有安全感问题了。

一个人的安全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她的掌控感。如果你在关系中,基本出发点是"我爱你所以愿意做这些事情即使没有回报",那么掌控能力很强,因为这是你自己的决定和行为。如果基本点是"他有多爱我我才要投入多少",那么"他有多爱我"这件事情是我们难以直接控制的,这时候你的掌控感就弱了。

3)自以为是的爱 vs 理解尊重的爱

让你读补习班是为你好、禁止谈恋爱是为你好、早点结婚生娃也是为你好。但是就是不在意你想要什么。

负向激励 vs 正向激励

所谓负向激励,是指通过激发人的负面情感,来激励人:

再不好好吃饭,就扔下你当心狼来吃掉(恐惧)男人都喜欢年轻妹子,再不结婚就没有男人要你了(恐惧)妈妈为你牺牲这么多,你还要到外地工作,对得起我吗(羞愧、内疚)

在上面的例子中,恐惧、羞愧和内疚,都是负面的情绪。

反过来所谓正向激励,则是通过激发人的正面情感,来激励人。

哇,这么难的题目你都5分钟就解决了,我这里还有个其他同学都做不出来的,你敢不敢尝试(挑战性)1顿饭钱,一个失学儿童读一年书(善心)

在中国式的教育中,家长和老师,大多数习惯于负向激励。这里又有两种最常见的手法:恐吓式激励和羞辱式激励。

用读书为例,"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只能去挖煤",这是恐吓。"人家AAA比你小两岁,家里条件还不好,我们天天照顾你让你一心一意读书,你还读成这个样子,还有脸回来",这是羞辱。

如果一个人长期在负向激励中生存,会形成惯性的负面情绪反应,例如羞愧、恐惧、难过,而且产生自卑感。稍微有风吹草动,就容易触发负面情感。

我读书的时候,有个同学学习很刻苦,甚至带病还坚持读书。然后老师号召大家学习这种"吃苦"精神。当时我就不以为然,这个方向不对呀。你一学习就联想到吃苦,这怎么容易让人愿意投入啊。

我发现很多人是不大读书的,然后追问原因,他们一想到读书就觉得痛苦、压力。一旦没有了高考这个硬指标,情绪上就本能的排斥。

反过来,那些学习成绩一流,各科融汇贯通的人,他们学习往往是乐趣驱动的。掌握新的知识,探索问题的思路,对这些人学习就是一种游戏。显然,"我要去玩游戏"和"我要去吃苦",前者更容易持久更容易产生正面效果。

这里不是说负面激励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它依然有价值。但负面激励就像药,正面激励就像饭。吃药可以解决特定问题,但是副作用大不能当顿吃。

遗憾的是,很多关系中,都是拿药当饭吃了。

前面谈过一个学员的逼婚失败导致分手案例:

"老师,你周二的分析好有道理,让我现在回想起来懊恼不已。就像我之前说的,我很喜欢拿他对前女友的样子跟他对我的样子作比较,所以那个时候我满心想着的都是"我要离开你,让你后悔"这样幼稚又无济于事的想法。哪怕到现在,我不想主动去联系他,也是因为心里有很多疙瘩,觉得只有他像当时挽回前女友那样来挽回我,我才要去理他...很作很作把!我也知道的...现在的我也不知道有没有进步一些,有时候挺释然,有时候又挺放不下,还有时候又挺生气。"

"我要离开你,让你后悔",这就是典型的负面心态。

因为男朋友没有答应立刻结婚,她各种哭闹,晚上男友加班回家很晚她也要求给一个说法,天天负面激励。

忘了在哪里上看到一个故事。大意是说有男生,女朋友坐副驾不系安全带,他说了几次女生也没有注意,每次都是他帮忙系。

他觉得这个习惯要养成。于是下次女朋友上车,他就俯过身去亲吻女友,一边亲一边系安全带。当时是接女友下班,周围很多人。然后女友就不好意思脸红挣扎。

此后如果女友没有系,他就如法炮制。通常一开始做动作女友就开始笑,然后自己系好了。

好的关系不是互相虐,而是互相带给对方正面的能量,激励彼此更好。

固定思维 vs 发展思维

在关于人类的智能方面,有两种思维:固定思维与发展思维。

所谓固定思维,是指倾向于认为人的智能,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身特点决定难以改变的。而发展思维认为,人类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可以远远的超越自身的现有水平。

固定思维的人认为,聪明是一种原因。例如因为自己不聪明,所以数学学不好。而对于拥有发展思维的人来讲,聪明是一种结果。例如今天你数学学不好,可能是方法不对。那么深入下去,发现数学和学习的规律,那么你就变得更聪明了,成绩也自然更好了。

从这个角度,聪明是对努力的奖赏。当然努力并不是说一味的埋头苦干,掌握高效的方法也是至关重要。

对天赋的迷信,常常是固定思维的表现。放眼人类的历史,整个发展过程,总体是我们从服从与上天的安排,到开发出越来越大的人类潜力的过程。我们没有翅膀,但是发明了飞机,一夜跨越五湖四海;以前只有上天才能打雷来电,但我们创造了稳定可靠的电力体系,奠定了现代文明的基础。

从思想的变革上,在欧洲的中世纪,认为上天安排最大,上帝是我们的主宰。而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强调的人的主动性,开始了近现代社会的思想启蒙。想象一下,如果所有人都觉得"来电"是上天才能具备的能力,今天也许我们还是晚上要点蜡烛,更谈不上用手机,那也不可能从网上看到我的这段文字。

拥有发展思维的人,更容易持续的超越自我,做到出类拔萃,因为他们思想上的自我设限要少很多。

固定思维的人多吗?很多很多。固定思维的影响大吗?很大很大。这种影响绝大多数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过。

固定思维的人,很容易过分在意对自己的评价。因为既然能力难以改变,这个评价就等于是终身的。例如情商低,那么基本上就是"一辈子如此了"。而对于发展思维的人来讲,衡量当前自己的水准,核心意义在于做到更好。

固定思维的人,过于看重结果的态度,不仅仅是影响到自己。

很多家长喜欢看小孩的成绩,成绩好了例如打了99分,就会夸奖小孩聪明,给予奖励。成绩很差又没法提高的时候,就常常有种沮丧感,例如觉得"是不是脑子不行"、"态度不端正"。

事实上,单纯用结果来评判一个人,在教育中是糟糕的做法。例如99分可能是死记硬套的出来的(在科目并不复杂的时候,这种情况会存在);也可能是抄答案抄出来的;也可能是小孩本身基础已经不错,不用努力自然得到的;也可能是小孩掌握了应试技巧,但并没有多少实质的突破;还可能是题目太简单了。单纯的数字并没有办法衡量一个人的努力,也很难看出一个人在做事的过程中有了多少成长。

当家长把眼光投向结果,甚至把结果与奖励挂钩的时候,很自然的小孩也就开始受到影响。

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小孩通常也会养成固定思维的模式。例如家长如果有意无意的说"谁谁谁很聪明,门门九十九分"、"谁谁谁比较笨,老是不及格"。注意了,这就是"把聪明当做原因"的思维反应。那么小孩通常也就会自然形成这种思想。

与之相关的,家长很容易觉得自己的小孩在某方面"不行",例如不够聪明、不善于社交。这其实很正常,谁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呢。但具备固定思维的家长,很容易过早放弃对"他们能够做的更出色"的信仰,然后用"你不行的"态度对待小孩。

例如家长觉得"我家孩子性格懦弱容易吃亏",所以如果小孩要出去参加大孩子的群体活动,可能直接否定掉"他们会欺负你的"。或者小孩稍微有一点觉得委屈,自己马上出去理论,担负起保护人的角色,但是却不帮助小孩分辨事实、受人欢迎、争取支持、反击的能力。这样一来,小孩处在保护下,能力和信心反而可能越来越弱。

这里有一个相关的概念叫做"强者心态"和"弱者心态"。强者心态认为,自己或者他人是强大的,有能力或者有潜力的,能够处理好自己的问题;而弱者心态认为,自己或者他人是弱小的,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潜力,没法处理好问题。

我刚刚进入微软的时候,接到一个客户的咨询。这个问题很复杂我觉得自己搞不定,于是我就跟老板说:"客户的问题很复杂,我们需要一个专业的人来处理"。注意这句话,我的意思是"我不专业"。然后老板回答说:"对呀,所以要让你来处理呀"。这就是强者思维,他的态度很明显"你能够处理好"。

发展思维的人,他们的态度常常是"你行的,我会支持你";而固定思维的人,常常是"你不行的,你不能去做"或者"你不行的,我要保护你"。

最近做恋爱课,接触潜在的学员。一个普遍的情况是,很多女生在读书包括上大学的时候,家长严禁她们跟男生接触甚至谈恋爱,因为"你还小不懂事会被骗的,还会拖累成绩"。然后等她们走上社会,又迫切希望她们赶快恋爱结婚。那么这里矛盾来了,一个人的经验和能力又不是充话费送的。如果如果很少跟异性打交道的经验,难道工作了就立马懂事了就不会被骗了吗?事实上,三十岁不懂得怎么跟异性相处,感情上依然很幼稚的也不少。

中国的父母,很多时候潜意识里就是觉得自己的子女是"不行"的。例如小孩成年了,还要代替对方选择工作、操心找对象。这种是典型的越俎代庖。反过来,"支持能力成长"这件事情,却很少有做好的。

就从前面学习的案例,从发展思维的角度,真正应该鼓励的不是最后打多少分,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学习和成长。

就说数学,在数学中有一种至关重要的思维方式,叫做数形结合。华罗庚讲过一句话"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

我见过一个小孩,他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可以打95分以上。但在数形结合的方面很差。这样当内容越来越复杂的时候,思维方式上的缺失会导致很大的问题。但他没有动力去改进,因为"爸爸妈妈说了考上95分就有奖励",他现在已经做到了。尝试用新的思路不但看起来没必要,反而可能导致成绩的下降。

如果你出在一个固定思维的环境中,比较自然的是固定思维主导,那么会带来几个问题:

你的能力发展容易受限,因此通常的结果就是能力比较差鉴于你认为很多事情是注定的,看待未来容易悲观鉴于你认为"现在不行"就等同于"永远不行",你可能会回避自己的弱点,而不是思考如何改进你容易停留在"依赖"的层级

鉴于对自己的能力认知,以及实际的能力问题,你很可能容易缺乏掌控感,从而导致安全感问题。

依赖关系 vs 独立个人联盟

前面我们谈到了成熟的三个层次:依赖、独立与互赖。

在依赖关系中,你不需要完全承担对自己的责任。而走向独立的基础,就是一个人要学会去承担责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建设自己的能力。

在中国家庭中,父母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溺爱小孩。

我小时候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是,小孩不小心碰了桌子哭了,很多爷爷奶奶会做的事情是去安慰小孩,同时拍打桌子,说"宝宝乖,是桌子不好,我们打它"。

这种语言其实就是在推卸责任,而不是让小孩学着自己吸取教训。这种情况就是培养出了一堆幼稚的成年人。

同样的,对女生要求不要早恋(甚至大学也是早),理由是你不懂会吃亏。然后到了结婚年龄,又急吼吼的让对方赶快嫁了。催生出很多早产的婚姻。

谁是生下来就懂恋爱和婚姻的。不懂也要去学习实践吧,学会在关系中了解关系,提升见识与能力,承担自己的责任吧。

好啦这样一来,父母又要操心结婚对象,哎呀要找个对你好的人,不要吃亏。该做的不做,不该管的瞎管。

其实很多父母,本身就是依赖性的。

例如逼婚的时候,常见的理由"你这么大了不结婚,我们不开心过的不好"。小孩都成年了,自己情感上还不能自主,小孩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就不得不好。这到底是父母的问题,还是小孩的问题?

往往小孩会有内疚感,其实这是情感绑架的后果。作为成年人,每个人都需要承担对自己的责任。快乐和幸福,那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其他人可以帮助支持,但是不要搞错了主次关系。

前面我们谈到"在依赖阶段,一个人的思维以'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为我的成败得失负责。"

这种双向依赖,大家都容易失去边界感,耗费在"你要做什么,这样我就好了"上面。总是期望对方,满足不了就怨恨、指责,各种压力。

一个人如果如果还在依赖阶段,缺乏安全感是往往是正常的结果。毕竟你人生的关键,不在自己掌控当中。

控制他人 vs 成就他人

在依赖型关系中,往往一方影响另外一方的核心手段,是控制。

前面谈到,我有学员,她妈妈非常有控制性,控制到小时候穿什么衣服,都一定要说了算。什么时候结婚,也会定出明确的时间,然后逼女儿相亲。她非常反感。但是在和男朋友相处的时候,她的行为也是这种模式。最后她向男友逼婚,也就是定了时间,然后各种哭闹手段情感绑架,反正就是一定要搞定。

一个人在依赖型关系中处久了,往往难以适应平等型的关系。这位学员自己总结说:"其实我已经习惯了被人控制的,最好你什么都给我安排好。但是我前男友吧,他不会去控制,那我不安全就要控制你呀。"

另外一个学员,他和前男友在一起后,对方不让他接触其他的男生,她想参加培训班提升自己,对方也拒绝,理由是外面有坏人,怕她吃亏。想要换一份工作,对方也是"现在安稳出去会有危险"。然后相处下来,她发现自己圈子越来越窄,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很多人在关系中为了掌控对方,手段就是"削弱你的能力,减少你的机会",让对方更加依赖自己。

这种控制很多时候会是心理层面的,例如打击对方,经常说对方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长相一般年纪不小出去也没人要",潜台词是只有跟着我才是出路。

这种心态在女性中也存在。例如担心老公出轨,每天打无数电话检查行踪,经济大权都要掌控在自己手里。往往这样的人本身就是缺乏独立依赖对方,然后反过来又用控制的方式来弱化对方。

我认识一个人,他得到了自己很想要的工作机会,可以到更大的舞台发挥。然后她女朋友反对,觉得这个职位上会接触很多高质量的女性,她没有安全感。

我有学员进入领导岗位,问我"是不是下属要找能力弱的"。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好控制。

这的确也是一种策略,在现实中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但是一上来就想到这个,这种思维非常的危险。

所谓能量越低越稳定,好控制的人,能力通常都不怎么样。而控制策略本身,又会妨碍人的能力。

我倾向于吸引到一流的人。有热情、做事能力强、有责任心,这样的人更容易成事,在合作起来自己也轻松。

但是这样的人,往往是自我驱动的,很难被控制。能够吸引到他们的正确方法,是成就对方,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希望和梦想,例如更好的待遇、让人兴奋的工作、快速的成长。

简单的说,控制策略通过让他人的自由变小来深化关系,成就策略通过让他人获得更大的自由来深化关系。

我问了学员一个问题:"你找老板,是希望选控制你让你比较弱的,还是希望选成就你让你变得更加强大的?你更容易忠诚于前者,还是后者?"

评论列表

头像
2023-10-25 15:10:08

我感觉老师还是蛮好的,上次分手都特别难过,后来听了情感调解之后,我也很快走出来了

头像
2023-08-08 01:08:11

被拉黑了,还有希望么?

头像
2023-04-17 21:04:44

老师,可以咨询下吗?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3条评论)